認識佛教

佛教的教學目標

 

  佛教教學的目標是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。迷是什麼?對自己、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,這就是迷。因為你不了解真相,往往你看錯了,你也想錯了,看錯、想錯就做錯了,做錯的結果就苦。如果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夠理解,你沒想錯,也沒看錯,也沒做錯,你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。所以「破迷開悟」是從因上說的,「離苦得樂」是從果上說的,學佛沒有不快樂的。所以它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,啟發我們真正的智慧,讓我們有能力在環境裡辨別哪是真的、哪是妄的、哪些是正、哪些是邪、哪些是是、哪些是非,乃至於善惡利害,你真正有能力辨別。幫助我們建立理智、大覺、奮發、進取、樂觀、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。

 

佛教的學位制度

  在許許多多的經論中,我們常讀到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句話也是從梵文裡面音譯過來的,這個意思能翻的出來,為什麼不翻?尊重不翻,因為它是佛教教學的總目標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這個名詞可以將它分為三階段來說明,第一個是「正覺」,第二個階段是「正等正覺」,第三個階段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  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讀書,你讀到某一個程度得到一個學位,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了,研究所畢業了,可以得到碩士學位、博士學位。佛法也有學位,羅漢、菩薩、佛,都是佛教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。你要是證得正覺,換句話說,你就得到阿羅漢的學位。世尊告訴我們,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也有覺悟的,當然覺悟不圓滿,不能說他沒有覺悟。像世間的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對於這個世間確實知道不少,知道一些,但是不能算「正覺」,佛家的正字招牌是不容易頒發給別人的,這是非常嚴格的。為什麼不稱他作正覺?他覺悟之後,他煩惱沒有斷,他還有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,換句話說,他就是凡夫,他不是聖人,所以不能稱為正覺。如果貪瞋痴慢、人我是非的煩惱統統斷盡了,沒有煩惱了,佛就承認這個人是正覺。他得到正覺,佛教裡面也有一個學位給他,這個學位叫「阿羅漢」,這是最低的一個學位,得到正覺才稱他作阿羅漢。

  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覺,那你就得到菩薩的學位。等是等於佛,等於佛當然還沒有成佛,什麼時候才等於佛?必須明心見性才能夠等於佛。因為佛跟凡夫,乃至於跟阿羅漢,用心都不一樣。阿羅漢以下都是用八識,我們凡夫都是用八識。佛不用八識,佛是轉八識成四智,明心見性,佛用的是真如本性,就是用真心。菩薩也用真心。佛用的是圓滿的真心,菩薩是部分的真心,但是他是真的,不能說他是假的。佛在經上用月亮來做比喻,十五的滿月比喻佛的心,菩薩的心像初三、初四的月牙。你看月牙的一點月光,那個光是真的還是假的?真的,一點都不假,決定是真的。所以說初三、初四一直到十四,都是菩薩心,他是真心,沒有圓滿,所以叫正等正覺。從用心上看,菩薩的心跟佛的心相似,很接近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縱然是初住菩薩,剛剛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他用的心就是真心,絕對沒有虛妄,所以這叫正等正覺。修學得到正等正覺,這個學位稱為「菩薩」。

  修學到極處了,沒有比這個再高了,就是菩薩畢業了,那叫無上正等正覺,沒有比這個更上的了,這就是「佛陀」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「羅漢、菩薩、佛」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。阿羅漢好比是學士,菩薩好比是碩士,佛好比是博士。所以佛是通稱,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獨稱。任何人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了,就是你的真心圓了,你就叫佛,佛就加一個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所以佛、菩薩、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,他們都是人,他不是神,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。總而言之,他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。所以佛法可以說是智慧的教育、智慧的教學。